第二十章 插曲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二十章 插曲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关羽率军近五万,出征青州,王翊坐镇彭城,留守后方,负责协调补给,并适时派出援军。

    自从初平三年以来,王翊不是为了整个集团的生存忙碌,就是忙于督军作战,还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鼓捣一下内政上的事情。现在青州和河东的战事都各有名将主持,王翊这个半吊子“军事家”也不用整日为军务而忙碌,终于有时间停下来,搞一点其他的事情了。

    《管子》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穿衣吃饭是人的第一需求。自初平年间以来,王翊做得每一件事,不是为了穿衣吃饭,就是为了保住穿衣吃饭的家伙事。现在刘备集团据有近三州之地,治下各郡皆有能吏治理,加上数次大兴水利,无论是官、兵,还是百姓,穿衣吃饭的问题倒是勉强解决了——本来解决温饱问题在这个年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尤其是在王翊还没有引入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情况下——就算他想那么搞,他也不甚精通。

    但是眼下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不仅仅是发展生产,开展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年代,这就叫做礼乐教化。

    颍川、南阳、汝南三地为什么在汉末三国时代能够有那么多优秀人才涌现?这不是因为这三个地方的人智力有多么高,而是这三个地方本来就经济发达,又是东汉时代的文教兴盛之地。汝南袁氏、许氏,颍川陈氏、钟氏、杜氏,南阳张氏、黄氏,以经学传家,又广收门徒,汝颖附近自然近水楼台,大受其惠,是以人才辈出。而其他地方,因为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原因,加上本来就缺乏文化的传承,自然就远不如这三地。

    诚然徐、豫之间还不甚富裕,甚至不少百姓还需要官府接济才能生存,但发展教育却一刻不得停滞——不是因为富强了才兴文教,而是文教能让人富强。若是等到天下大定,才大兴教育,那么又做给谁看呢?

    兴平二年冬十月,王翊上书皇帝言事,奏疏大略为:

    臣翊曰:予闻治国以理民为要,理民以劝农为重,然后约之以教化,齐之以刑律,则民有耻且格。今王室获安,规矩复行,然百姓流离,不可胜计。臣向在徐、豫,劝民耕织,又兴屯田,略有所成,百姓因之,匮乏稍解。然自丧乱以来,四方扰攘,学校皆废,童稚者生年以来不闻仁义礼让之风,遑论道德高尚之事,此臣所以为之叹息痛恨也。宜令州置大学,郡置公学,县五百户以上置学校,延先贤圣者之道,而教民道德礼让之风,孝悌恭顺之义。如是,庶几可以无愧于心矣。

    奏疏到雒阳,颇有反响。

    前将军东曹、侍中颍川荀攸上书,大意为:“臣攸曰:人物之盛,虽赖灵明,亦在教化。颍川上承古之余绪,先贤往圣之道不绝,虽三尺小儿,亦能就学,寒士高第,皆攻经史,是故一郡之地,而有天下贤人之十一。以攸之末流,曾附名士之骥尾,尚居前将军之上座,为典官吏迁转。陛下若能力行教化,教民文字,使沐往圣之风,乘先贤之绪,则人物将如雨后春笋,欣欣乎可俯拾矣。”

    豫州刺史鲁肃上书,亦言兴办学校之事,奏疏略曰:“先汉故制,京师立太学,郡国立郡学。自光武中兴以来,文教大盛,学者不知其数,教化敦俗,海内安枕。今天下扰扰,人物凋零,而民心不安,甚可叹息。闻有朝臣上言,议重兴文教,臣斗胆上言。曩者朝府立学,止于郡县,乡亭以下,难得其惠。肃以为,今庶事未足,难以完备,官学难下乡亭。宜先置州、郡、县三等学。县学春秋二考,取乡中少年天质聪慧者为童生,教亦文字、经史;州郡二学春秋二考,试县学中少年年十八以下通文字者,教以经、法、制、兵、吏、工诸学,以成其才。如是上下相继,教化不绝,则万民之福,社稷之幸也。”

    此议一出,少见地没有反对之声。

    这么好的政策,当然不会有人反对了!

    出身高门的官员们,掌握着学问和人脉,天然地享有做官的优先权;如果大兴学校,即便官吏要从学生中选拔,师资依旧还是掌握在他们手里。本来他们靠着私人讲学,就算不做官,只要门生混的不差,也能有很高的地位。现在国家出钱给他们讲学,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门生人脉关系,何等好事,岂能不愿?

    出身寒门的官员,他们本身就是靠着教育出头的,现在给他们一个更容易出头的途径,他们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反对呢?

    至于中官和外戚,现在的力量实在太弱了,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向心力。尤其是中官,差不多在历次政变中死了个精光,已经成为皇城里的极度高危职业了。

    唯一不是很赞同的,估计只有皇帝一人——本来他只需要和那些个大家族出身的公卿们一起治理天下,偶尔提拔出来一个寒族的公卿,用来平衡一下朝中的格局,也不当回事,现在,他却要和几乎是必定出现的一个新的阶级共治天下,这让他如何高兴得起来?

    可是群情汹汹,他也找不出理由来反对——在这个年代,皇帝也是要讲道理的。

    不过很快,伏完就给皇帝出了个主意——凡是进入州、郡二级官学学习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必须要持有皇帝亲笔签发的文诰,才承认学历,也就是说皇帝才是这些学生的座师——尽管他什么都没有教。

    这个主意一出,朝堂上顿时一团乱麻——官学的学生们是很重要,但由朝廷专门成立一个机构,给他们颁发文诰也就够了,皇帝亲自下场,岂不是屈尊太甚?当然,朝臣们最想说而没有说的话是,皇帝你想当这么多人的山长,还不够资格。大家都是搞学问的,老刘家的学问算不得很差,但要说好,置那些真正的经学家、史学家于何地?读书人也是要面子的。更重要的是,签字可比盖章要私人化得多,也就意味着这些官学出身的未来的官吏们,不但和皇帝有效忠和被效忠的关系,还有师生关系。朝官都是皇帝的学生,又置我们这些累世治经典的家族于何地?

    经过一番斗争,皇帝退了一步,不再选择签字,而是由州府盖章认证,皇帝只给最优秀的学生亲自颁发文诰。

    于是皆大欢喜。皇帝令朝臣拟定方案,审议之后,颁下诏书,令各州、郡、县恢复荒废已久的学校——荆州除外——自从刘表任荆州牧,荆州的学校可比以前办得更好了。皇帝专门令兰台的官吏采集了刘表劝学的事件,写成文章,发给朝臣和州郡。

    “朝廷的决定大抵如此。别的州郡怎么办我不管,徐州的官学,州郡二级,必须分设经、法、农、工、医、数术、格物七科,每一科皆是必修,一科也不得少。”王翊召集州府的官吏开会,通报朝廷的决议,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看众人皆是一副为难的样子,王翊陡然心生退意,便大大让了一步,道:“不过这样做也确实过于激进,可以现在彭城国学试点,视情况再行推广,如何?”

    众人颜色稍缓,糜竺道:“经、法自然应该是必修,农学和数术也可以理解,但是工、医、格物三科入官学,自古未曾有。就算子弼想这么办,也找不到授课之人。”

    王翊知道他经商日久,对算学没什么偏见,但到底是个古人,历史局限不可消除。他不假思虑,断然道:“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岂可事事效法于古人?应当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当今疫疾频发,连年荒敝,医者百姓所依,农者百姓所仰,而工艺技巧,古之所有,其我所独创?格物致知,自古有之,又有何不可?此事我会亲自向明公陈述我的打算,有何过失,我自一人担之。”

    众人虽然还有疑惑,但也只能到此为止。

    王翊知道众人心中不定,于是挥笔疾书,作《学科》一文,发行郡县,以传播自己的思想,不过这又是后话。

    这些都只是兴平二年冬季的一个小插曲,虽然事后被证明影响极大,但此时终究少有人预见到这件事的影响。

    众人的目光,还是主要集中的北征之事上。

    十月下旬,关羽自率兵拒袁谭,而使赵云、太史慈各攻泰山贼公孙犊等,大破其众,粮道获安;复进兵攻击占据东莱的公孙度别将柳毅,斩俘数千,收复东莱郡。扫清了后方的威胁,关羽将兵力集中到临朐,与孔融合兵,和袁谭展开对峙。

    而临朐,正是当初刘备军前往徐州时经过的地方。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