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纸赋》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二十一章 《纸赋》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在青州,刘备有相当程度上的民意基础,但令人叹息痛恨的是,青州袁氏和田楷数年的拉锯战,攻战不休,粮食并尽,以至于互掠百姓,到了野外连青草都没有的程度。于是青州由此凋敝,百里无人烟的惨状十分常见。临朐等地位于靠近徐州的地方,一直以来,袁谭兵锋也未曾到达,所以尚且保留了几分元气。

    袁谭在青州数年,亲小人而远贤能,不恤百姓,掠取无度;征募百姓为士兵,如捕鸟兽,尚且不能得。数年下来,袁谭治下诸郡越发荒敝,甚至万户之邑在籍者不满数百。民心向背,不问可知,于是关羽军所到之处,皆有百姓准备饮水、干粮供给,关羽则以数倍的钱粮偿还;袁谭军所到之处,百姓纷纷逃散,不敢稍加迟疑。

    关羽兵到,见百姓困苦饥寒,于是令出军粮、衣服接济百姓。百姓犹记得关羽当年事迹,皆泣涕奔走,互相转告,言“去岁之关将军来讨贼矣”,由是民心粗安。附近数县听说,所余不多的百姓纷纷逃来归附。

    袁谭见关羽既得民心,兵力亦不下于自己,于是退还剧县一带,分兵屯都昌以为后拒。关羽用太史慈为先锋,留张延守临朐,自率大部跟进,准备收复北海。

    太史慈进兵至剧县,袁谭遣东莱太守管统迎击。太史慈分兵左右为形势,自率中路精锐千人鼓噪而进,勇猛无畏,斩将夺旗,两翼会击,大破管统部五千余人。

    袁谭于是复遣部将华彦、孔顺率大部迎战,此时关羽亦到,于是自为中军,赵云部在左,徐勉在右,管平、薛陵、赵谡归属徐勉指挥,全军列阵迎战。

    华彦、孔顺本是袁谭所偏信的谄媚小人,本无才能,比不得王修这样的人才,更无胆略,这下被硬赶着领兵作战,见关羽大军雄壮,不战而自怯。关羽挥兵进击,赵云当先杀入,二将稍作抵抗,随即奔逃,袁军遂溃。败兵争先入城,阻遏道路,故此吊桥无法拉起,城门也无法关闭,赵云率轻骑一马当先,勇猛莫当,夺了城门。袁谭自西门杀出,收拢败兵,退守临淄一线。

    剧县一战,降者万人,关羽得知他们都是青州百姓,于是许诺,等青州平定之后,便放其还家,降兵皆大悦,当即倒戈者过半,关羽于是把大部分降兵编入各军之中为辅兵,其余令修缮剧县城墙和壕沟。

    既克剧县,关羽留赵云率本部收剧县,以甘宁为先锋,自率大众东向,以攻都昌,都昌不战而降。关羽又分兵破降诸县,北海于是平定。

    关羽自十一月八日到临朐,至夺回北海,其间经过的时间,不过二十五日。

    赵云守剧县,袁谭复率兵数万攻赵云,剧县城池残破,易攻难守,赵云部被攻凡二十余日,岿然不动。其后,关羽平定北海各地,回兵剧县,袁谭解围而走,关羽令诸部兵追击,复大破袁谭。袁谭只剩下从冀州带来的万余人,退守临淄,去信父亲袁绍,请求援兵。

    前线捷报传来,王翊一面让陈群加快调集粮食,准备支援前线,一面尽发府库中所剩下的军械,并招募工匠数千,又令征发诸郡兵万余人,送去前线。

    大胜之后,正是一支军队最危险的时候。对于关羽而言,一方面,将士都难免有骄傲之心,容易被敌人抓住机会;另一方面,投降的敌军过多,也会造成军粮消耗过快的情况,如此减少供给则降兵不安,不减少则粮食不足。历史上关羽水淹七军,大破于禁、庞德,光战俘就抓获三万余人,诚为大胜,但也导致了关羽粮食不足,于是取湘关米为军粮,给了孙权出兵的直接借口——虽然孙权出兵是必然的。

    前线的胜利,也给了王翊进一步动作的底气。

    欲成大事,有时候必须去做一些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到收益,或者收益不明显的事情。

    正是因此,虽然刘备三面出兵,人力、物力消耗巨大,王翊还是联合一些政治上观点相近的人上了奏疏,力主大力兴办教育。坦率的说,此时并非大兴文教的好时机,人力尚且好说,物力实在不足,但在此时如果把制度、选址、人事等方面的事情都部署完备,前期准备尽可能做到完善,那么真正开展起来的时候,就不会手忙脚乱,可以措置裕如,从容不迫。

    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兴文教,广选良才,这个政策之所以能得到朝堂上大小官员的一致同意,也是因为这个政策切合几乎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期望,所以就连皇帝,也无法阻拦。这个政策,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不过是两汉教育制度的改版,但是具体实施的时候,学习的内容却有待商榷。

    经史、礼乐是这个时代所无法避开的东西,王翊也从来没有想过把这些内容从教材当中剔除。在王翊看来,早期中国的那些传统经典,在没有被过多腐儒曲解、皇帝修改之前,仍是相对朴素而实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论的集合,是三代、先秦和两汉思想文化的精华,仍有相当程度上的必要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也没有能力把这些东西从教学内容当中剔除掉,如果他想这么做,只怕所有人都会起来反对他。

    工学、农学在这个年代也还不甚发达,更何况工匠为人所轻,农人地位虽然不低,但平穷困苦,所以工学和农学自然不会在官方的教育体系当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局面,当然应该改变,至于依据,可以向先秦的著作之中去寻找——譬如管荀的著作。

    至于数术,格物,也同此理。

    但是光凭改良一下教育的内容,还无法培育出一个进步的政治集团。何为进步——朝气蓬勃,锐意进取,才干出众,而又亲近百姓,关心庶民疾苦。

    这样的人物,在当世自然也有,但百中未必有一,数量太少,不足以改变什么。

    王翊真正想要的,是“惠及大多数人的国民教育”,以数量的积累来实现质量的突破,再谋求建立合理的选官制度。

    此前的“科考选吏”为何最终不了了之?不就是因为这个办法触犯了大族的利益,而离开大族这个社会无法正常运行吗?因为这个原因,大族得以肆无忌惮地反对这些政策,而王翊拿他们无可奈何,还得哄着他们,才能让他们不在自己的其他政策上面作梗。要改变这个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都强大起来,聪明起来,智慧起来。

    建立先进的教育体系很重要,但让教育变得便宜,却更加重要。毕竟王翊理想中的这个年代的政治基础是小农、工商小资产阶级,对前者而言,现在的教育机会实在太昂贵了;而后者,力量又太弱太弱,不足以作为凭借。

    光是教育不管用,因为现在这个体系下,教育出来的,往往只会是世家大族的门生故吏,即便有清正廉直的清流名士,也会遭到排挤;改革选官制度,也不管用,因为再怎么选,选出来的,绝大部分都是世家大族的人。只有让大家都成为有文化的人,才能实现社会阶级的变革。

    建立普惠于民的教育,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外,还需要廉价的纸和成熟的印刷技术。

    于是,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凛凛寒风之中,王翊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展示了他属下的工匠研发的先进的造纸和印刷工艺,并发售自己刊印的成品——十三经各三千册,同时刊发的,还有两汉各大经学名家的著作,近代名儒,如马融、卢植、蔡邕,当世大家,如郑玄、陈纪,年轻才俊,如王朗、华歆,皆有文刊载。在此之前,王翊还尽力征得了他们本人或后人的许可,以传播他们的学术成就。

    同时,还有各种规格的书写用纸三万斤,在徐州各地的糜氏的商铺中出售。

    中国发明纸张,为时很早,根据出土实物,至迟西汉前期,中国便已经有了造纸的技术。但因为原料和工艺的局限,纸张既不十分便与书写,更算不上便宜,因而无法得到广泛使用。和帝时,宦官蔡伦为尚方令,主管器物制造,于是改良造纸工艺,制造出了更廉价、品质更高的纸。安帝下令推广使用蔡伦的纸,但不久之后,蔡伦因为政治斗争而被杀,蔡伦的发明也难免受到牵连,加上其时流通不便、工艺复杂等等原因,所以就算到了近七十多年之后,纸张仍未得到广泛的使用。

    灵帝时,东莱左伯字子邑者,工于书法,于是精益求精,自己造纸。他取前人之法,加以改进,制成了更加精美、均匀的纸张,时称左伯纸。

    左伯避难于徐州,王翊数次登门,终于求得其不传之法,加以改进,耗时一年,造出了更便宜的纸。

    在王翊发布了新产品之后,正旦日前后几日,张纮、张昭、王朗、华歆、邯郸淳等名士,或在徐州,或在雒阳,或在扬州,或在荆州,纷纷作《纸赋》,叙先贤往圣的事迹和精神,又叹息很多绝学的失传,再赞颂新纸之便利、惠民,为之大造声势,并与宾客互相唱和,数月不绝。当然,与之对应,自然也有作文贬斥者,对此,王翊自然一笑了之。

    一时间,纸成为人们所议论不休的热点。

    唯一令王翊非常不满的,就是没有人愿意给活字印刷术作宣传。王翊自己文笔又不行,只好就近捉了几个读过经史的文吏,让他们捉刀,写了一些宣传的文章,大力刊发,也算起到了一点效果。

    王翊虽然在这次活动中大赚了一笔,但是后果也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他当街遭到了刺杀。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