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忠王的质疑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们的洪流第一百一十四章 忠王的质疑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这时,坐在那里的忠王李秀成突然问道“史密斯先生,你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既然你说按照你们英吉利国的步兵操典去学习、操练,就能打胜仗,那么,你能给我们一个保证吗?因为同样,清妖李鸿章的淮勇也用法兰西国和美利坚国的战法操练呢,你能给我们一个相信你的理由,让我们对你的英吉利战法佩服吗?”

    听了忠王李秀成这么说,在座的很多人都长出了一口气,特别是洪家三王,都附和着,看着史密斯,等着他如何回答忠王李秀成的质疑。

    史密斯听明白忠王李秀成的话后,他涨红了脸,扭头问高坐在前面的天王:“尊敬的天王陛下,我可以尽我所知,毫无顾忌的回答忠王殿下的这个问题吗?”

    卢森就点头示意,并且告诉他,不要有所顾忌,我们现在就是通过这些,了解一些我们之前尚且无从了解事情。”

    史密斯得到了天王的允许,于是,他就侃侃而谈:

    “首先,我就举一个实例,这就是发生在26年前的清廷与英吉利国的战争,在此,我声明,我个人反对英吉利国的这场战争,我认为它是非正义的一方,当然,鞑靼人的政府也是野蛮的政府。

    这场战争持续了4年,最后,以鞑靼人的清廷失败而告终。

    我要说的是,英军最初的参战部队连同海军都算上只不过是只有7000人左右,而清廷的兵力是绝对压倒的数量。

    我的一个朋友提供给我一份来自清廷总理衙门的在10年前的一份统计材料,之后,我就用搜集到的英军的数字做了一下核算,最后,得出了一份完整的清单,而这次,由于奉命参加这样的会议,我恰好几句随身携带这它,在此,请诸位允许我把这份名单念给尊敬的天王陛下以及诸位听!”

    听到这里,大家一时没有太明白,不知道这英国人要干什么?

    片刻,史密斯从怀里掏出一张纸,念了起来:

    “第一次厦门之战:1840年7月3日,清军战死9人,受伤16人,英军无伤亡

    第一次定海之战:1840年7月5日,清军战死13人,受伤13人,英军无伤亡.其中清军参战兵力1540人,定海总兵张朝发受伤而亡,定海知县姚怀祥自尽.

    大角,沙角之战:1841年1月7日英军采用正面炮击,陆军侧面包抄战术,清军战死277人,重伤而死5人,受伤462人,英军受伤38人,副将陈连升,佐领裕隆战死.

    虎门之战:清军总兵力11000名,清军250人战死,100余人受伤,总兵关天培战死,游击麦廷章战死.英军5人受伤.

    广州内河之战,1841年2月27日——1841年3月18日,其中乌勇之战清军参战兵力1600人,总兵祥福以下466人阵亡,英军8人人受伤.

    广州之战:1841年5月18日——5月25日,清军总兵力20000人,清军数座炮台被毁,战船43只,火划32只被击毁,英军死亡9人,受伤68人.

    第二次厦门之战,清军总兵力5680人,1841年8月26日,清军阵亡40余人,在厦门岛南岸33人,鼓浪屿受伤37人,士兵因石壁坚固伤亡较小,总兵江继芸,副将凌志战死.英军战死1人,受伤16人!

    第二次定海之战:清军总兵力5600人,1841年10月1日,清军总兵葛云飞.郑国鸿(回族),王锡朋战死.英军战死2人,受伤27人.

    镇海之战:清军总兵力4000人,1841年10月9日,清总督裕谦投水而死,损失以百计,英军伤亡数字有两说,一说战死16人,伤数人,另一说英军战死3人,受伤16人.清军总兵谢朝恩战死!

    浙东反攻之战:1842年3月10日——3月17日,清军总兵力31000人,但用于进攻的兵力不多.宁波方向,英军阵亡1人,镇海方向无伤亡.3月15日,英军进攻慈溪,清军将领朱贵,伊星阿战死,英军战死3人,受伤一说22人,另一说15人,清军共战死340人,雇勇200余,受伤200名.

    乍浦之战:1842年5月18日,清军总兵力7000人,英军在天尊庙伤亡最重,陆军中校汤林森以下9人阵亡,55人受伤.清军副督统长喜,佐领隆福战死,清军八旗兵阵亡273名,殉难7名,因伤身故6名,失踪1人!

    吴淞之战:清军总兵力4700名,1842年6月8日,提督陈化成以下88人阵亡,英军战死2人,受伤25人.

    镇江之战:清军八旗兵1600人,绿营兵2700人,英军增派援军,共计20000人,1842年7月21日——22日,为英军伤亡最重一次,死亡39人,130人受伤,失踪3人.清军伤亡如下表:

    部别战死受伤失踪

    京口八旗17016124

    青州八旗556524

    镇江绿营3617

    湖北绿营783

    四川绿营3

    河南绿营11

    听到这里,恤王洪仁政不干了,他站起来指着史密斯说:“你给我们念这个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我们中国无人了吗?”场上气氛一时紧张了起来。

    史密斯就说:“我的意思就是说,用先进的练兵方法训练起来的军队就会是一只很厉害的部队,就如同一把锋利的钢刀和一把木头刀,即使他是个强盗,可强盗手握着钢刀的话,正义的人们也会被砍死的!”

    “好,说得好!”卢森急忙给史密斯打着圆场。

    见众人还是对史密斯有些愤慨,卢森就说,“大家不要对史密斯有什么想法,他已经把天国当做了他自己的家,所以,在这个时候,他说什么,大家都不要往别处想。”

    接着,卢森就对史密斯说,“那么,你不妨再细细的讲解一下这四年的战事清妖主要输在了什么地方呢?我们大家听听,也好对咱们天朝以后的部署有个警醒的作用吗!”

    史密斯感激的想天王注目。

    他就接着说道:“清廷的战败不是偶然的,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悬殊,是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英军已进入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是冷热兵器混用,这方面,我们仍然可作一番比较。

    清军使用的冷兵器主要有刀矛弓箭等,使用的热兵器并不是中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代从西方引进的“鸟铳”、“佛郎机”、“红夷炮”等,其形制功能比英军落后了200多年。例如,清军使用的鸟枪,枪长2.01米,射程约100米,射速为l—2发/分钟,且质量低劣,严重老化,有的使用了166年尚未更新换代。而英军则配备了在当时世界上相当先进的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前者枪长1.16米,射程约2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后者枪长1.42米,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4发/分钟。这样的射速、射程都是清军的鸟枪所无法企及的。

    火炮清军火炮与英军火炮在式样和机制原理上大体相同,主要差别在于制造工艺和质量。在铁质方面,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冶铁技术进步显著,为铸造高质量的火炮提供了高纯度的优质铁;当时中国的冶铁技术落后,炉温低,铁的杂质多,使造出的火炮十分粗糙,气孔气泡多,放炮时很容易炸裂,伤及炮手,且填充的火药量少,威力不大。

    在铸炮工艺上,英国已使用了铁模等工艺,火炮的各种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较合理,射击精确度高;当时中国还沿用落后的泥模工艺,铸件毛糙,不懂各种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射击精确度低。

    在炮弹种类及质量上,英军装备的有实心弹、霰弹、爆破弹等性能不同的炮弹;而清军使用的只有一种效能最差的实心弹,且有弹体粗糙和弹径偏小的缺陷,影响了射程和射击精确度。

    清军在火炮管理上也很落后,没有建立定期造换制度,任凭风吹雨淋,炮身锈蚀,有的火炮竟是明代铸造的,严重老化,几乎不能用。

    火药由于科学的发展,英国已掌握了火药爆炸的化学原理,自然也掌握了火药的最佳配方,即枪用发射火药为硝75%、硫10%、炭15%,炮用发射火药为硝78%、硫8%、炭14%。并且英国的火药生产已进入近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阶段。相比之下,清军的火药配方则是根据经验来进行的,含硝量高,容易发潮,难以久贮,爆炸效力低,且处于手工业作坊或手工工场生产阶段。

    舰船这是双方武器装备差距最大的地方。英国海军居当时世界之最,其主要作战军舰仍为木制风帆动力,但性能却远在清军水师之上,具有以下优点:使用坚实木料制作,船体结实;船体下部为双层,抗沉性好,还用金属材料包裹,能防蛀防朽防火;船上有两桅或三桅,悬挂十余面帆,能利用各种风向航行;安炮多,从10门到120门不等。

    工业革命后期出现的蒸气动力铁壳轮船,也已开始装备海军。它们航速快、机动性强,大大加强了英国海军的实力。

    清军的水师主要有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两支,其任务并非出洋作战,而是近海巡辑,守卫海岸,作战对象也仅限于海盗。清军水师的舰船最大的缺陷就是船小,清军最大的战舰,其吨位尚不及英军的等外级军舰,安炮最多的战舰,其火炮数量也只相当于英军安炮最少的军舰。闽浙总督邓廷桢在对中英双方舰船作比较后说:“炮船之力实不相敌”,“此向来造船部定则例如此,其病不尽在偷工减料。”即便如此,清军战舰的在航率也很低。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共有舰船242艘,在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为48.8%。清军水师的落后,使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根本不敢以水师出海迎敌,而只能放弃海上交锋,从而丧失了主动权。英军以其强大的海军,横行于中国海面,决定了战争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在海岸防御作战中,由于清军军事思想落后,炮台选址并不当、炮台构筑方法不合理,都是裸露式建筑。清军在毫无掩蔽的炮台上与英舰对射,伤亡极大。两广总督怡良也说过:“(英舰)但以数十艘连环之炮。攻我在台露处之兵,故将弁兵丁伤亡枕籍。”清军缺乏近代抗登陆作战经验,不能趁英军在换乘和抢滩时攻击,炮台成一字排列,缺乏层次,突破一点而全线溃崩。又忽视后方防御,多次被英军从后方登陆包抄,炮台在前后受敌的情况下被攻占。清军火炮本来就比较粗糙,还缺乏训练,往往连本身武器的性能也难以发挥。比如厦门一战,清军发射200余弹,仅一弹命中英舰火药库;虎门一战,各炮台300门火炮,英舰竟一艘未损。

    海战中,清军妄想抛掷火球、火罐,使用火箭筒,以及接近敌船、爬桅攀船,攻首尾、跃中舱等战术,或使用火攻船攻击英舰。作战时,距离较远时先以船炮轰击,距离近则使用上述火攻武器燃烧敌船,并使用冷兵器“过船杀贼”。但由于双方火炮射程存在差异,且英军船大炮多,清军少有能够在外海作战的船只,这类战术自然无法奏效。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兵器、火炮、火药,还是在舰船上,清军都远远落后于英军。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我们的洪流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们的洪流》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们的洪流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们的洪流》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