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文萃三问惊父心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红岸风云第4章 文萃三问惊父心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李饷坚持要誓与阵地共存亡。眼见炮击过后,日军就要发动进攻,马玉海没有办法,只好组织剩下不足一个排的兵力进行防守。

    不一会,日军的步兵就成散兵状态冲了上来。救国军战士都报着必死的决心与日军展开血战,日军一个冲锋下来,阵地上的救国军就只剩下十几个人了。李饷见此情意,禁不住落下眼泪来,本想再坚守下去,一旁的马玉海自知坚守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就命令两名战士将李饷架起来带走。他和张文萃两人断后,快速从阵地上撤了下来。

    经过连续4昼夜的血战,救国军伤亡数百人,日军也伤亡惨重。在外无援兵,内乏弹械和日伪军大量增兵的不利情况下,救国军相续退出前库勒、虎尔虎拉、后库勒,继而退出富拉尔基,放弃了第一线阵地,撤退到朱家坎第二线阵地。

    在撤退过程中,日军小分队不断穿插袭扰。一队日军追上了李饷和马玉海等人,他们包围上来,经过一场激战,就只剩下李饷、马玉海与张文萃等6个人。正准备转移,日军飞机投下炸弹,张文萃感觉五脏六腑都要被震碎。

    在危难时刻,马玉海对张文萃说:“你快躲到旁边的蒿草丛中,我和连长等人掩护你,快去,一会日军上来就没有机会了。“

    张文萃刚想说什么,马玉海就朝天开了一枪,严厉地说:“我命令你躲起来,违令军法从事。“此时的张文萃毕竟年龄小,见此情景没了主意,只得听从命令,一个人钻入蒿草丛中。

    一队日军听到枪声,围拢过来,李饷和马玉海等5人主动发攻击,并吸引他们向相反的方向跑去……

    打扫战场时,日军本想仔细搜索,怎奈蒿草又高又密,彻底搜人手不够,就对张文萃所在的蒿草丛放起火来。火借风势,浓烟滚滚。张文萃心想如果不采取反制措施必定被烧死。他用弹药引燃蒿草,并迎着大火,把周围蒿草全部点燃,火一着起来,便被吸向了大火,一条隔离带就这样迅速地打了出来。

    日军见大火燃起,并没有人跑出来,以为没有人,就撤走了。

    11月22日,嫩江封冻,日军集中步兵、骑兵、炮兵,近3万人,在大量飞机的配合下,向朱家坎救国军阵地发起总攻。救国军官兵在苏炳文的指挥下,前扑后续,子弹用尽,用刺刀肉博。此时,日军集结在齐富一带的各兵种一齐出动,分三路压向碾子山。12月2日,日军平贺旅团,茂木骑兵第四旅团及蒙古兵、伪军,从北面、西面联合向救国军大举进攻。救国军奋力抵抗,终因力量对比悬殊,被迫向西南退却。

    再说张文萃东躲西藏,好不容易独自一人返回家中……在自家的茅草屋中,张文萃把近两个月来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妻子和妹妹。闻听此言,张文萃的母亲压低了声音说:“你没受伤已是万幸,外面正在抓捕反满抗日的人,以后再不许提起此事,我家就你一个男丁,绝不能出现任何闪失,否则你让为娘怎么活。“张文萃点头称是。

    这个张文萃到底何许人也呢?

    1916年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回忆的一年,这一年,窃国大盗袁世凯本来准备于1月1日即皇帝位。但由于民主共和已经深入民心,再加上云南、贵州等省发动护国战争,纷纷讨袁,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废除“洪宪“年号,仍称大总统。1916年4月,也就是袁世凯一命呜呼前两个月,张作霖被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正式掌握了奉天的军政大权。

    1916年虽已是民国,但满清专制统治给中华大地留下的是国弱民穷的窘境。民众习惯了惟强是从的生活模式,有枪就是草头王成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各地掌握兵权的督军、大帅们早已各成势力,中央只是摆设,政令不出京畿。

    这年的秋天,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霖全家喜气扬扬地搬进了新建的大帅府。这既是张作霖的办公官邸,也是家眷居住的私宅。在离帅府几条街外不远的一处二层洋房中,奉军一位张姓军官家也同样沉浸在喜乐之中,府中的少奶奶生了个男孩,取名张文萃。

    张文萃的父亲自知文化不高,平时一有闲暇,就拿出一些书籍阅读。一日,从一部野史中看到一句话:三世为将,子孙后代必遭恶报。毕竟后世子孙平平安安最好,从此他对这句话深信不移,希望儿子弃武从文,不要子承父业,因此给儿子取名文萃。

    张文萃的父亲是奉军中的一名军官,与汤玉麟等奉军将领素有交往。当年汤玉麟也曾到府上做客。

    张文萃从小敏而好学,5岁时,就能将《百家姓》背诵下来。一日深秋,看到树叶从树上落下,不禁触景生情,陷入沉思。张文萃的父亲看到后就问:“文萃,你在想什么?“张文萃指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问:“父亲,为什么会有人?“这一问,把张文萃的父亲问愣了。心里寻思:“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问出这么深澳的问题,看来这孩子将来必有所成。“那时候中国人大部分还没有听说过进化论,知识都是从老一辈人那里口口相传的。张文萃的父亲就讲了起来:“听老人们讲,世间的人,是从光音天上下来的,大地初成时,呈现一片乳色,由天上看来,光亮无比,光音天上的天人有天福享尽的,觉得稀奇,试图探险,竟以神足飞行,先后来到凡间,散布各处,见地上有甘泉涌出,就以食指沾入口中,感到其味甚甘。就因可口,人人贪食,多食的人,渐渐身体粗重下沉,吃得越多肤色越黑,渐渐形成了骨肉躯体,于是不能再飞腾到空中,更不能再回到天上。“

    “那世间为什么还有小鸡、小狗呢?”张文萃打破砂锅问到底。张文萃的父亲回答说:“传说,有的人巧取豪夺、杀生害命,于是就变成了动物,这世间就有了人畜混杂的局面。“

    听了父亲的讲述,张文萃不由得点了点头,然后又问:“我们为什么姓张啊?“张文萃的父亲说:“黄帝有一个孙子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出了弓箭,从此便以弓长组合在一起为姓,就有了张姓。“

    张文萃还想开口再问。父亲连忙摆手示意,闭着眼睛对文萃说:“我头有点晕,不要再问了,快和我进屋休息一会儿。“说着拉起张文萃的小手就往屋里走。张文萃本想再问些问题,见此情景懂事的他只好作罢。

    看着自己儿子白净的小脸,张文萃的父亲心里琢磨:“好小子,问这么难的问题,都快答不上来了,再问下去可就要丢老脸了,多亏刚才反应快,假装头晕才算蒙骗过关。“

    这一夜,张文萃的父亲彻夜未眠,回想儿子提出问题时的神态,不由得暗下决心:一定要立个规矩,要求张氏子孙都要好好读书。从此,他把教育好儿子作为己任,梦想着将来有一天张文萃能当个大官光宗耀祖。

    随着奉系势力的不断扩大,黑龙江、吉林等省先后成为其实际掌控的地盘,张文萃的父亲也跟随部队东征西讨,父子俩聚少离多。张文萃的父亲枪法极好,骑着马在行进中,双手开枪均能击中目标。

    在一次剿匪中,张文萃的父亲结识了当地有名的刘大地主,两人定下儿女亲家,约定将年长两岁的女儿刘德荣许配给张文萃。剿完匪后,张文萃的父亲将定下娃娃亲的事儿交代给了家人。这一年,张文萃又有了妹妹张文玉。

    平时,张文萃的父亲每次归来,都喜欢给他带些书回来读。张文萃的母亲也识些字,就在家中教他识字。张文萃的父亲还给他买来四书五经等,希望他能多学习一下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惟一途径。在东北,私立和国立学校都得到繁荣发展,日本人、美国人及一些教会、慈善机构创办的学校也得到认可。在那个时代,住在奉天城里的孩子只要愿意,上学的机会还是有的。

    1923年,张文萃的父亲将已8岁的他送进私塾,学习文化知识,打算让他先掌握文化知识,再进入仕途。张文萃读的私塾属于“长学“,即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私塾先生来自关内,十分注重蒙养教育,对孩子的行为礼节,像着衣、行路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本文为(http://)首发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红岸风云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红岸风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红岸风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岸风云》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