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私塾之中精学业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红岸风云第5章 私塾之中精学业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私塾的先生还告诉同学们,以前的朝代叫大清朝,是由满洲贵族统治的,所以我们都叫大清子民,如今成立了中华民国,推行民主,实行共和,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满、蒙、回、藏、汉五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就都统一叫中华民族了。

    从此,张文萃牢记先生的教诲,自知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立志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一番大事来。

    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住学生打手心。一日,先生连续让几名年长的孩子背诵《三字经》全文,这几名孩子都没有背诵下来,先生体罚完这几名学生后,又让张文萃背诵《三字经》。张文萃站起来,大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先生背着手,不住地点头,他对张文萃这个学生十分满意,不但聪明,还十分勤奋,学习用功不说,每天都来得很早,帮助同学打扫卫生,背诵课文时声音也特别洪亮,不像有些学生,声音跟蚊子似的。

    张文萃天资聪明,10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等熟记于心。

    这一年的年底,先生组织学生考试,考试前,先生将考试的内容定为背诵选定的诗词及问答题,并要求写一篇写景文章。这可急坏了三个最调皮捣蛋不思上进的学生。怎么办,又要被打手心了。他们聚在一起一商量。其中一名叫王思奇的说:“惟有抄袭方可过关,只要抄张文萃的应该没有问题。“学习最差的贾六清结结巴巴地说:“先生一直、一直就坐坐在前面,想抄如何抄,他居高临下,我们一举一动都在、在他眼底,怎么办?根本没有、没有机会呀!“另一名叫孙胜斌的说:“我有办法,可以调动他。先生总是把出好的题目写在卷子纸上,我们先让张文萃把答案写在两张纸条上,然后坐在最后的王思奇以看不清写的题目为由,把先生叫过来。这时叫张文萃把纸条传给后一排的我。等先生转身往回走时,我再传给王思奇。“贾六清结结巴巴地嚷道:“那、那我怎么办?“孙胜斌不高兴地说;“你的座位和张文萃挨着,发挥你长脖子的优势,斜眼看不就行了。“这三个小子,不想着怎么复习功课,就想着走歪道。

    考试前一天,孙胜斌、王思奇、贾六清三个人专程把张文萃叫了出来,拿出些好吃的然后说:“咱们都是好同窗,人们都说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就算是最好的朋友了,我们三个人上次考试没有过关,这次你帮帮我们,让我们过一次关……“末了,孙胜斌祭出萌萌达的表情说;“求你了文萃哥!“

    张文萃义正词严地说:“考试作弊可不行,先生教我们的都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些儒家传统美德,我们怎么能背道而驰,做人要讲原则,我是断不会答应你们的。“

    王思奇一看软的不行,立刻变了脸色:“你前些日子偷用先生的笔,把先生最喜欢的毛笔头都弄掉了的事儿,我们三个可都知道,当时你偷偷把笔头安上了事。““后来,先生给人家写喜字,一用就掉了头,白白废了人家一张上好的大红纸,这事要是让先生知道可不得了。“孙胜斌补充道。

    张文萃一听这话顿时变了脸色,原本严肃的表情迅速挤成了笑容,用手堵住孙胜斌的嘴小声说道:“都是好兄弟,千万别这样,不就是考试的事么,包在我身上。“说完又拍了拍胸脯以示没问题。

    孙胜斌把计划全盘托出,详细地告诉了张文萃。张文萃一一记在心上。

    考试那天,张文萃依计行事,打开试卷一看,第一题问的是什么是四书和五经?张文萃立即提笔写上: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他纵笔如飞,迅速答题。答完后,回头给孙胜斌使了个眼色,孙胜斌又回头给王思奇使了个眼色。

    王思奇起身对先生说:“先生你写的题目我有些看不清?“先生起身走到跟前。借着这个机会,张文萃回身把纸条传给孙胜斌。

    先生慢慢腾腾走到王思奇身边一看,好家伙一个字没写,不禁怒道:“怎么一个字都没写?“王思奇回答道:“看不清,所以一个字没写。“先生给他念了一遍。念完后,不忘狠狠地说:“这次要是考不好,定要好好惩罚一下。“

    刚一转身就见贾六清正在伸着脖子往张文萃的试卷上看,立刻斥责道:“贾六清你在干什么?“贾六清转过身子,绷直了脖子说:“回,回先生,昨晚睡落、落枕了,这脖子直、直不过来了。“先生怒道:“我看你是想打小抄。““真、真不是。“贾六清连忙解释,并缩回了脖子。贾六清心想:多亏反应快,要不就被抓个现行了。

    考试成绩下来了,孙胜斌、王思奇如愿以偿地过了关。贾六清却被先生重重责罚了一顿。原来,因为紧张慌乱,贾六清把张文萃的名字也抄在了试卷上。

    为了督促儿子学习,张文萃的父亲只要一有时间,就检查文萃的功课,跟着一起背诵唐诗宋词,其中一些优美的诗篇竟然也能背下几句。

    1926年10月末的一天,先生领着十几名学生去东陵山边采风、拾柴。学生们一边在山边玩耍,一边拾些落枝当柴。张文萃在众多的孩子中是最卖力的一个。他走在了最前面,每拾好一捆就用带好的麻绳绑了,捆成一捆。不知不觉中,他一个人走入了密林深处,行至不远,张文萃猛然看到一只白色的狐狸被兽夹夹住,看到有人到来,那只狐狸十分惊恐,不停地挣扎,但兽夹被固定在树上,怎么也不能挣脱。

    张文萃有心上前去救助,又怕狐狸咬他,就试探着说:“狐狸呀!你不要怕,我不是来抓你的,我是来救你的,千万别咬我。“那只狐狸似乎听懂了张文萃的话,不再挣扎。张文萃试探着走上前去,慢慢地打开兽夹,将那只银狐放了出来。那只银狐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就试图钻入密林中,但因为前腿被兽夹夹伤,行走不便,走不多远便趴了下来。

    说来也巧,张文萃正好身上带了个布袋子,便将那只银狐装入袋中,系好。

    等孙胜斌、王思奇、贾六清几个同学找到张文萃时,只看到了地上那个打开的兽夹。

    面对这么多的柴火,如何运到山下,先生和同学们都犯了难。张文萃提议,将柴火捆成大捆,用麻绳系好,慢慢放到山下,这样省时省力。同学们按照张文萃的想法,把柴火捆成大捆,用绳子系好,将柴火捆慢慢地往山下滚。每大捆柴都由一名同学负责,这样把十几大捆柴火全都放到了山下。

    山下早有同学家长出的牛车在此等候,把柴火装上车后,张文萃把那装有银狐的袋子藏到车内的柴火堆中,就这样带回了家中。

    一入家门,张文萃便大声嚷嚷起来:“母亲,你看我抓回来个什么?“张文萃的母亲和家里的仆人上前一看吓了一跳。这不是只白色的狐狸么!张文萃的母亲命令道:“快放了,狐狸是有灵性的,不要招惹,“张文萃解释道:“它是我从兽夹上救下来的,腿受伤了,如果放了恐怕会冻饿而死。“

    怎么也是个生命,母亲答应张文萃可以养在自家的院子里,但伤好后一定要放掉。

    张文萃找来云南白药涂在银狐的伤口上,并给它服下接骨药,还专门找来稻草,在院中为银狐做了个遮风挡雨的窝。银狐恢复得很快,1个月后便行走自如。那银狐十分乖巧,米饭、馒头都能食用,从不挑食,每天和张文萃形影不离,只要张文萃在家,他走到哪,它就跟到哪。不在家时,它就一个人爬在窝中休息。于是张文萃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追云“。

    这一日,张文萃正在自家一楼读书,读的是《三国演义》。那只银狐则蹲坐在一旁。张家只雇了一个佣人郑妈,每天收拾房间,洗衣外,兼做三顿饭。自从银狐到来后,自然还得帮张文萃照顾,心里便有几分的不满。

    正读着,郑妈便跑了进来,拿出一块布料说是被银狐咬坏的。张文萃不禁迁怒于银狐,指着鼻子数落起银狐来:“那布又不能吃,你咬它做什么,这要是让母亲知道了又要责罚我了,再有一次就把你撵走。“银狐只是瞧着张文萃没发一声,看上去好像很委屈。

    本文为(http://)首发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红岸风云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红岸风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红岸风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岸风云》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