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挥就富拉尔基赋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红岸风云第16章 挥就富拉尔基赋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不过一刻钟的时间,韦佳慧就领着张文萃和何可心来到自己家里。张文萃忍不住仔细观看,只见客厅内有一张古色古香的茶几,在茶几上摆放着景德镇瓷器,外加一套紫砂的茶具,一组棉布沙发的正中间端坐着一位长者,只见那人梳着大背头,留着浓密的八字胡,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何可心首先上前打了声招呼,说了声叔叔好。韦广仁点点头就算是还礼了。旁边的韦佳慧立即把张文萃介绍给了父亲,并告诉父亲当日就是他救下了自己。

    韦广仁仔细打量了一下张文萃,只见他西装革履,头发不短不长,双目炯炯有神,鼻直口阔。因为救过自己的女儿,爱屋及乌,再加上张文萃长得一表人才,第一印象就感觉不错。

    于是韦广仁就让张文萃先写一篇自荐书让他看看。张文萃坐下后,提笔一气呵成。韦佳慧在一旁补充到:“文萃哥双手都能写字,不信爸你考考他。““真的么!“韦广仁一边看张文萃定的自荐书,一边说。

    那你给我作一首富拉尔基赋如何?韦广仁在此居住多年,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总想写点什么,苦于无从下笔,今天,正好借这个机会一来考考张文萃,二来也可为这座小镇留下点什么。

    只见张文萃沉思片刻,便提笔开写:

    富拉尔基赋

    君问富拉尔基居何处,嫩江西北红岸边。世传越千年,红衣仙女把家安,风韵飘然下凡,手挥银链系山间,引大江滔滔而下,遂润一方沃土。十里江岸,红光映照,先民迁至,子孙繁衍,刀耕火种,渔猎为生。

    滚滚江水逝去,上下五千年,千古英雄淘尽。

    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皆中华故土,史记自大明,古城便在。

    民国初立时,自成重镇,江桥抗倭,忠烈誉满天地,浩气长存世间!

    富拉尔基,清灵毓秀,四季如画。

    春赏水中雁鹤,春波淡荡;夏瞰百花红遍,夏韵如火;秋观江边林木,秋色连波;冬望山舞白袖,冬雪漫天。

    富拉尔基,佳新睿丽,四时如歌。

    风则云卷云舒,霜则染黄丛林,雪则银装素裹,雨则天水一色;晨则朝露如珍,午则骄阳似火,暮则华灯映日,夜则蛙悦虫鸣。

    及月明思亲,金风送爽,稻花飘香,林涛阵阵,放眼望,鲤鳜白鲫鲜嫩可人,黍稷麦菽落地为仓,鱼米之乡当无愧,具言愿终老于此,又何必再思故地。

    岁月流金,妙境纷呈,江水城林如画,日月星光溢彩。

    三街九巷,商旅碰肩,临街店铺,喧嚣待旦。

    繁华富庶,相续不绝,江陆往来,此为枢纽。

    僧道为尊,广施宣教,善男信女,香火绵延。

    汉胡杂居,喧嚣云上,四海一家,五族共和。

    江涛奔涌浪急,但见千帆舞,上溯达嫩江县,下行哈尔滨;码头百货囤,各色商贾云集,车马载重,熙熙攘攘,皮毛土产,尽出此间。

    田上农夫闲散,只因地富肥,米果蔬麻皆宜,汗滴禾下少;城郭田园新,古树奇花尽见,烟村点点,隐没林甸,牧童牛马,野趣横生。

    城中百姓质朴,持天生之长,或从市商学工,以养家糊口;夜市千灯照,宛若人间仙境,茶楼酒肆,随处可见,贩夫走卒,流连忘返。

    游子座上,齐鲁大菜,融通南北,满蒙美食,享誉海外,风味小吃,誉满四省,承天地万物之垂青,集南甜北咸之大成,穷极工巧,精雕细琢,琳琅满目,风味异哉,美不胜收!

    美哉富拉尔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壮哉富拉尔基!江河聚势,卧虎藏龙。

    一赋述兮,怎不称塞外小江南!

    张文萃从小就喜欢听老人讲故事,所以来到富拉尔基后,一有时间,就和当地的老人闲聊,听他们讲一些有关富拉尔基的传说。

    凭着记忆,他把这些都写进了富拉尔基赋,此作虽未流传于后世,但也被张家人记录了一二。

    韦广仁看完后,感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确实颇具文采,在他所遇到的年轻人中当属第一,于是高兴地说:“文萃啊!你果然是个才子,我闺女没看错你,如果你愿意就留在商会给我当个秘书,多接触些商贾名流,将来也可有一番作为。还有切不可再提抗倭二字,这要惹祸的,如果连累家人就更为不妙了。

    韦广仁必定年纪大了,处事圆滑,所说之话虽不在理,但在日本人殖民统治的高压下也是明哲保身之法。

    张文萃一想,眼下也真没去处,与其没活干被饿死,还不如先在这学学经商之道。于是对着韦广仁说:“谢谢伯父帮忙,我一定不辜负您的知遇之恩。“

    不几日就到了1936年的清明节,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人们祭奠祖先的日子。从唐朝起至中华民国,明确规定这日为假日,方便百姓扫墓祭祖。这天,张文萃闲来无事,正一个人在商会屋中独坐,何可心走了进来,只见她身着浅粉色连衣长裙,两腮着红,双辫垂肩。原来,何振业领着个伙计去扫墓了,没有带她;诊所老板也上坟去了,所以何可心便想找张文萃去踏青。

    两个人一边走一边闲聊,不知不觉来到一处树林中,只见树木尚未吐绿,老藤盘绕树间。

    张文萃取出匕首,砍断几根藤条,在两棵大树之间做了一部秋千,自己先上去试试,看没有什么问题,才让何可心坐上,推着她荡起了秋千。

    何可心坐在上面,侧着脸看一旁的张文萃不禁问道:“文萃哥你的名字真好听,是谁给你起的?“张文萃老老实实地回答:“是我父亲。““将来你有了孩子准备给他起什么名字?“何可心笑着问。“可心妹妹你问这么多干什么!我还没想过。“张文萃一想起自己还有家室,心里不由得五味杂陈。“怎么了,是不是想家了,你家离城里不远,我陪你回去好了。“何可心用来时捡的小树枝轻轻地触着张文萃的脸说。

    张文萃连忙说:“不是的,我在想,我们遇到一起真的是上天的安排么!我们以后会有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何可心一听脸涨得通红地说:“当然是好结局了,缘分使我们相遇就像白云相会在天空里……不,这个比喻不好,云只能随风而行,应该像什么呢?文萃哥你有文采,你说像什么?“

    张文萃说:“你说像什么就像什么好了。对了要到中午了,我们一起去吃点什么吧!““好啊!我正好饿了,走吧!“何可心说着跳下秋千,拉起张文萃就走。

    两个人刚到林边,只见两个大汉正扛着一个小孩往林中走。那孩子手上被绑,口中被塞上破布,不能言语,只见那个小孩肿眼泡、小眼睛、厚嘴唇,不像汉人。

    两个大汉正好与张文萃和何可心走个照面。张文萃一看就知道那两个人不是善类,只见一个身着黑色坎肩,满脸络腮胡子,大嘴,大鼻,大眼;另一个身着灰色长衫,刀条子脸,尖下巴,眯缝眼。两个人一看有人,先是一惊,见是一男一女便没放在心上。

    张文萃心想,这两个人绑架人家的孩子,此时的家人不知有多着急,万一孩子遇害,怎不痛断父母肝肠,遇到这种事无论如何都不能不管。

    何可心担心张文萃安危,便上前紧紧拉着他。张文萃明白何可心的意思,低声说:“放心,我自有办法。“

    张文萃径直走了过去,挡在路中间,双手抱拳道:“这两位大哥,这孩子是我侄子,我这有几十元钱,给两位买杯茶喝,就放了这孩子吧!“

    两个大汉其实是两个绑匪,专干绑票勒索的勾当。见一个身着中山装,脚穿皮鞋,头戴礼帽的年轻人挡在面前,先是一惊。但两人定睛一看,来者不过是一个文弱书生的样子,量也没什么了不起。

    那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家伙从怀里掏出一把短刀,拿在手里,向前走了两步,用刀尖指着张文萃说:“听没听那些活过100岁的老人都是怎么说的么?“张文萃笑着说:“是不是说要多多行善积德,这样才能长命百岁。“那家伙严肃认真地说:“错,完全错误,正确答案是少管闲事,你再啰嗦,今天就是你的祭日,别说百岁,半百都没你的份。“

    在一旁的何可心一听真的害怕起来,走过来拉着张文萃说:“我舅爷就是这样的人,一天什么事都不管,既不养家糊口,也不问是非善恶,除了吃就是睡,再不就是闲逛,真活过了100岁。文萃哥,听人劝吃饱饭,咱们走吧!“说完还给张文萃使了一个眼色,示意人家有刀。

    张文萃心想这绑匪还真会说。于是回答道:“人活百岁终有一死,与其整日浑浑噩噩,不问是非,不辨黑白,倒不如惩恶扬善,无愧于心。“

    本文为(http://)首发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红岸风云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红岸风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红岸风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岸风云》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