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职称之争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紫塞轶录第六十八章、职称之争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九三年,对于王儒而言,是个平平无奇的年份。五月末,他的死党贺洪来找他,告诉他七月份会有个同学聚会。王儒不解地问,什么聚会?贺洪说,他们说,毕业十周年了,得热闹一回,很多人都要去的。王儒糊涂了,不是刚刚七年吗?哪有十年?贺洪笑了,我忘说了吗?是初中那帮同学,不是咱们总在一起这些高中同学。

    然后,贺洪问王儒去不去,王儒略有些没兴趣,又担心表现出来会不会不好;于是,含糊地说,还有一个多月呢;到时候记着告诉我一下。在单位,也迎来一件大事情;学校的老师们要评专业技术职称了。王儒没感觉有什么大不了,其他人当然都非常在意、非常紧张。先说最高级的,是中教一级晋升中教高级,马架子中学只有一个名额。恰巧,学校只有封老师一人是中教一级,而且还符合晋升标准。呵呵,老封老师退休在即,居然正好赶上这一步,晋升为高级职称了。

    那年代就这么容易,只需要年龄、资历,其他一概没要求;轻轻松松地就升上去了。而二十多年后,王儒悲哀的发现,自己根本没机会晋升高级职称;可叹。再说最低的,王儒自然晋升中教三级;当然了,王亚峰也一样。可问题在于,其他人基本都是中教二级多年了;而中教二级还依旧是初级职称,而晋升中教一级的中级职称的名额,还是只有一个。

    够年龄、够资历的有:任校长、富主任、佟会计,其他的老杨、老闻实际上也够;然而佟会计在这好几个中教一级老师里面,年龄最大、资历最“老”,认为应该只有自己最够格;任校长自然觉得自己最够格;富主任自学本科学历成功毕业,也认为自己全中心校都最有资格。老杨、老闻“无法”参与竞争,也是天天念念有词,满腹牢骚。

    任校长有意思,开会让大家讨论。第二天过来问结果,发现根本没有人讨论过什么。佟会计依旧说她资历最老,富主任还是强调自己学历最高,其他人还是默不作声;根本没有谁想到,任校长才是应该评中教一级的;一气之下,火冒三丈地扔下一句:“既然争执不下,那这个名额就作废吧!”说罢,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真够狠的,大家看着领导气呼呼地离去,心里暗自腹诽。又过了半个月,人们才知道,人家把正式指标作废了,却通过区里熟人,单独要了一个指标晋级了;纷纷恍然大悟,原来狠手还在后面!至此,领导也不是那个领导,群众也不是那帮群众了;马架子中学再也不和谐了。

    顺便解释一下,二十年过后,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三者,月工资会无条件相差伍佰元;九三年时,人们月工资都只有一二百元;那么,级别之间相差应该是三四十元。王儒很不理解,心道为什么会闹得鸡飞狗跳、人仰马翻呢?早一些、晚一些有什么关系吗?有一次,他忍不住好奇,问富老师。富老师显然还对那件事耿耿于怀,“先评上就先高一大级,早挣而且多挣很多。大家同样都辛辛苦苦努力,不就是为了争一个先后、高低吗?别说我们干工作挣工资,你们下围棋不也是一样?先业余三段与后来的晚一年或几年,甚至干脆就达不到,那怎么能都一样呢?”

    王儒听了,顿时明白了;可是依然觉得没必要那么拼命吧?这时的他,还不懂得,为了利益而抛头颅、洒热血这么极端的实例,古往今来都不少见。他忘记了,大名鼎鼎的“玄武门”之变,不就是亲生三兄弟,为了皇位而刀兵相见,互相残杀。而获胜的唐太宗李世民,当即就杀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而且,没有人能够指责他狠辣;毕竟,一旦失败,死的人就是他了。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DTZ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河清海晏之美誉。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公元632年(贞观六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公元633年(贞观七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公元633年(贞观七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较少,中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紫塞轶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紫塞轶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紫塞轶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紫塞轶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