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会师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八章 会师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不数日,刘备的本部人马到达临朐,听王翊说了此事的始末,也十分欣慰,更对张延的所作所为十分敬佩,于是任命张延为军假司马,将他的旧部编成一部,补充军械,由他继续统率。

    张延见刘备不计较他曾当过山贼的旧过,而是量才委用,感激莫名,愿效死力。

    关羽为临朐县解决了数年来山贼侵扰的问题,阖县百姓莫不感激,于是出粮食、布匹劳军,也有百十人愿意加入刘备军队的。刘备思考一番之后,收下了百姓的馈赠,接受他们加入。

    不过刘备又把缴获的山贼财货拿出来,道:“这些财物本是山贼取之于民,今山贼已去,仍当复归于百姓。”下令各部士兵们把缴获自山贼的财货全都归还百姓。有些士兵不情愿的,刘备又亲自去与之交谈,说服他们,并拿出私钱补偿士兵。

    于是刘备的军营附近欢声大震,百姓大悦。

    临朐会师,刘备能够掌握的军队数量达到了步骑六七千人(原有一千五百人,募兵三千五百人,屯卫八百人,收降张延部九百余人),不过刘备的忧虑并没有消散。

    他的军队训练还不够充分,相当一部分新近招募的士兵还没有战斗经验,装备也参差不齐。不过这并不是最让他担忧的,刘备打惯了逆风仗,己方兵再少,他也有交战的勇气。

    最让他担忧的是,一方面田楷让他为前部,大军却尚未开拔,不知何时可以跟上刘备的前军。另一方面他数次接到徐州送来的战报,都是说曹军如何强悍,徐州军屡遭败绩,诸城被困,不敢出战。

    刘备知道,徐州军里有精锐的丹阳兵,都由陶谦的乡党率领。丹阳郡地处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乃是极好的兵源,丹阳兵自汉武时代就是天下精兵。徐州的丹阳兵装备精良,训练充分,绝对不是弱旅,但在曹军面前还是屡战屡败,可见曹军的战力有多么强大。

    他隐约感觉到,此去徐州的险恶,不比留在青州少半分。

    不过他并不会将担忧表现在脸上,相反,他要比任何人都表现得更有信心,因为很多的时候,他才是军队信心的来源。

    在刘备沉思的时候,王翊也才思考到达徐州的方略。如今曹操还没有得到郭嘉、荀攸这样的杰出战术家的辅佐,也还没有占据河北的富饶之地,手下的士兵是收编的青州黄巾和招募的良家子,比起河北的袁绍来说弱了不止一个档次。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能肆虐徐州,可见陶谦的那些老乡团根本就靠不住。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现在,陶谦麾下的军队可以说几乎遭到了歼灭性打击,损失惨重,只能据保高城,根本没有和曹军野战的能力,曹军在郯县以西、淮水以北的行动无人可以稍加制约。

    只要曹操愿意,他可以在各县的城墙之外做任何想做的事,没有人能阻止他。

    但是陶谦也绝不是毫无胜算——丹阳兵的精锐主力依然存在,琅琊的臧霸兵力没有受到损失,田楷和刘备的援军即将赶到,徐州普通百姓们并不心向曹军,这都是有利的条件。

    而曹军虽然所向无前,纵横无敌,但自秋至冬,攻彭城、傅阳、武原皆不克,也因此消磨了许多锐气,所以眼下曹军的进攻已经不是很犀利。只要陶谦能激励百姓,据城死守,曹军再要下城也不容易。时间拖得久了,曹军粮食耗尽,自然不得不退。

    这就是王翊的方略,毫无主动性可言,全看曹军粮食是否接济得上。除此之外,王翊想不出其他的办法,兖州人根本就不买刘备的账,袁术对徐州虎视眈眈,绝不可能出兵援救。豫州的郭贡或许会对曹操动手,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何况求救于郭贡,反而会暴露徐州的虚弱,可能会适得其反。

    王翊也没有办法,若是刘备部下能有三四千骑兵,也可以袭扰曹军的补给线,让曹军尽快撤退,但刘备手下的骑兵不过几百,并非曹军轻骑的对手。何况这个时候的骑兵主要优势依然是机动性,一旦与步兵展开正面对抗,优势并不大,如果步兵有准备的话,还有可能反而击溃骑兵——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导致的,非王翊一人可以扭转。

    刘备看座中众人大都颇为喜悦,王翊却眉头紧皱,便笑问道:“子弼为何事忧心?”

    王翊没有隐瞒,将自己心中的担忧说了出来。

    刘备也点头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弼既有远虑,又有近忧,可谓识见不凡,超迈世人了。”

    饶是王翊脸皮不薄,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便转移话题,问道:“以使君之见,我们如何可退曹军?”

    这个问题很快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刘备从容道:“曹军众,我军寡,徐州军屡战屡败,是以曹军锋芒不可当。虽然如今历经数月,敌军兵疲师老,但也不可轻易与之野战——我以为,徐州精锐为曹操摧破,难以相敌,应该高垒不战,招募士卒,勤加训练,以恢复战力。待曹军锐气尽去,粮草不敷,而我军已养精蓄锐,战意凭生。曹军既有退意,然后我军挠其后,四出袭扰,待其疲困已极,再与之交兵,那时成败利钝之势就逆转了。”

    “嗯……明公所言,实良策也。”王翊心中沉吟片刻,刘备的见解与他的看法相似,可见智者所见略同,既然如此,王翊也不再多想,开始计划起接下来的事务。

    现在王翊已经去掉了功曹的职务,正式转任典农都尉。但行军途中,除了自己手下的一千人,也没什么事情好管,不如好好练兵,同时准备在成熟的时候推出屯田制和农业革新。

    乱世争雄,什么事情最重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总结起来,无非是种田、练兵、打仗。种田和练兵是为了打仗,招募人才是为了更好地种田、练兵、打仗,执政公平是为了让农夫安心种田,将领和士兵用心练兵、打仗。

    一切的一切,都围绕着着三者展开。与此同时,农耕技术的革新,也有极大的作用。达成种田、练兵、打仗三者的平衡,霸业就能建立起来。

    历史上邓艾上书建议在两淮屯田的时候,估算六七年能够积蓄粮食三千万斛。后来他的《济河论》得到采用,两淮大开屯垦,繁荣富庶,鸡犬之声相闻。魏国朝廷对两淮和吴国用兵,顺流而下,可直接使用两淮的屯粮,无运粮之苦,无水灾之患。即便到了后来司马氏灭吴的时候,依旧得益于邓艾留下的基础。与之相比,季汉灭亡的时候,CD的府库存粮不过四十万斛,百姓民有菜色,可见穷到了什么地步。

    只要粮食充足,单凭吃饭,也能吃出一个大一统来。

    而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四方饥荒不断,袁绍在河北,仰食桑葚,袁术在江淮,取给蒲籯。更不用说如李傕、郭汜等辈,劫掠百姓,杀戮平民,如对寇仇。这些上位者尚且如此,天下如何能得太平?

    军阀们大多不重视生产,横征暴敛,饥则寇略,饱则弃余。很多时候军队都吃不上粮食,便掠夺无度,如何能得民心。若与之对比,刘备在平原的时候,“外御寇难,内丰财施”,民心归附,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也就丝毫不足为怪了。

    若是刘备能够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招徕流散之民,分田划地,耕作自养,足食足兵,便足以作为称雄天下的本钱。

    所以虽然曹操多疑而残忍,有些作为不得人心,但他能认识到民生疾苦,安顿四方转徙的流民,以屯田安民养军,恢复中原的生产。又能够建立学校,教化百姓,存问风俗,这是他能够打败袁绍的重要原因。

    当然,现在想这些还为时过早,但总会用上的。王翊将这些想法整理成册,以后若是用到,便要方便许多。而若是几千年之后,英雄皆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自己的著作却依然存世,那又是何等美好的事情啊!想象到此,王翊不由得暗笑不已。

    按照议定的安排,全军在临朐休整一天。在王翊的建议之下,关羽部作为有实战经验的部队,派出士兵到各部宣讲。与此同时,各部队率以上的军官,都集中起来,由刘关张三人轮流传授实战经验。

    刘备部下的这几千人当中,经验最丰富的,也就是刘关张三人了。

    在王翊看来,名将、良将是可以培养的。刘备刚起兵的时候,关、张也不过是武力过人的热血青年,经过多年战争的锻炼,才成长为后期的智勇兼备的大将。所以王翊就非常重视在军官之中培养人才,纵然不能培养出那些能够名留青史的名将,能够多几个可用之才,总是好的。

    除此之外,如果能够建立起一支精锐、忠诚的青年军官团,那么便能做到如臂使指,即便一时挫败,也不会发生混乱。这些虽是细节问题,却有可能决定成败,在力量贫弱的时候,每一点人力物力都要用到极致,这是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重要手段。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