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豫州刺史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二十七章 豫州刺史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在沛县折腾了几天之后,该离去的都已离去,只余下刘备和陶谦仍然驻军于此。

    田楷走的时候,陶谦送了他粮食二十万斛,其余物资无数,又征发数千民夫替他们运送物资,直到边境。臧霸走的时候,陶谦送了他粮食三十万斛,其余物资更多,还准许他在东海郡招募士兵三千,以补偿他在傅阳之战时所遭受的巨大损失。

    这些都是为了安抚住这两个身边最强大的盟友。

    而对刘备,陶谦决心拿出更有吸引了的条件。

    刘备在对抗曹操的战争中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又有政治手段,而且身边有良将贤臣辅佐,发展潜力巨大。与之相比,田楷日渐衰弱,臧霸难以控制,刘备是更好地合作人选。与此同时,早已想好了该如何笼络他,那就是豫州刺史的官职,当然物资、粮食、兵力什么的也会给些,而且还不会少。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条件。

    于是陶谦请刘备来见,开门见山道:“我欲表公为豫州刺史,公意下如何?”

    “豫州刺史?”刘备霍然从座位上站了起来,道:“备何德何能?受此要职?万不敢当。”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刘备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即便陶谦愿意用优厚的条件来拉拢他,他也要显得自己和徐州的诸将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此,才能降低徐州诸将可能产生的戒备与嫉妒之心。

    一州之刺史,太平时当然官职微小,权力有限,职责不过监察各郡官长,秩不过六百石,单论品级,尚不如一大县的县令。然而战乱之时,刺史往往演变成为郡守、国相的上级,理论上是一州长官,当然比起州牧来说,刺史还是要差了点。但再怎么说,也为一州之镇,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并非平时那种职在监察、秩仅六百石的小官能够相比的。

    所以不论怎么说,尽管这个豫州刺史的名号并不能帮助他控制豫州,但是理论上的权柄比起他现在担任的平原相来说,大了好几倍,也就令他有了更多的扩张的可能性。

    但是德不配位,功不配位,都是危险的,刘备在徐州的功劳,不足以获得豫州刺史这样的高位。而陶谦愿意把这个位置交给他,更多地是通过比较徐州诸将稀烂的表现,认为刘备更合适而已。换而言之,刘备能够让陶谦高看一眼,全然是因为巨大的反差。

    做了背景板和参照物的徐州诸将,像曹豹、许耽这样的人,当然不会高兴。幸亏整垮了笮融,不软刘备估计又多了一个有威胁的对手。

    见刘备不接受,陶谦便拉着他坐下,道:“玄德勿急着推辞,且听老夫一言。如今四海鼎沸,帝主失所,人思奋发,建功立业。然而海内能忧国忘家、匡正王室者寥寥无几。方今关东大乱,一州有几个刺史、一郡有几个太守的情况数不胜数,一个豫州刺史算得了什么?豫州为天下之中,人物阜盛,乃王霸之资。我知玄德素怀大略,有英济之器,非久居人下者,因此才想把豫州交给玄德。玄德千万不要推辞,只希望玄德在老夫百年之后,保我一家不灭。”

    他似乎是看穿了刘备的顾虑,道:“老夫的那几个同乡,平日里对付盗寇、黄巾都还可用,但终究不能抗对强敌,所以老夫才想把西面的事情托付给玄德,玄德一力推辞,纵然可以忍心弃老夫于不顾,难道就不怜悯徐州的百姓吗?”

    话说到这个份上,刘备也不好意思再推辞。何况他先当县尉,再当县令,然后是国相,如今官至刺史,资历上也说得过去。而且并不是陶谦上表他为豫州刺史,朝廷就会同意,也不是朝廷同意了,豫州就不用打,会自动跑到他手上。说到底,在名正言顺之后,还要实力足够才可以。

    陶谦又道:“公在豫州,也有许多大敌,不可不虑。我当助公粮食十万斛、丹杨兵四千人,以助公平定豫州,如何?”

    刘备沉吟片刻,道:“多谢陶公。”

    接受豫州刺史的任命,对刘备来说并不是特别有利,不仅仅是因为容易招人嫉恨,也因为曹操一旦卷土重来,刘备在豫州很可能首当其冲。但刘备却不能拒绝,因为相比于灰溜溜回到青州,或者老实地在陶谦身边做附庸,接受这个官职是最优解。而即便是最优解,也不意味着就能毫无弊端。

    既然决定接受陶谦的推荐担任徐州刺史,刘备的思路就完全转变过来。从好处想,这是他在豫州立足的唯一机会,堪称千载难逢。有了豫州刺史的名号,他就能名正言顺地安民、剿匪、募兵、用贤。没有这个名号,做什么都多少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事实上,驻军在沛县之后,王翊就已经多次见刘备密谈,要旨无非是如何在豫州立足。毕竟陶谦尚在,想要染指徐州是不现实的,而等陶谦不在之后,即便刘备不去争取,徐州的地方势力也会把徐州送到刘备手上。

    但是那样并不等于刘备就能真正控制徐州,因为那样得来的徐州,是通过继承而得,不是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其间利益分配没有得到调整,没有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利益共同体,即便徐州的大部分人愿意接受刘备的统治,但在内、外部力量的影响之下,这种控制绝对说不上稳固。

    所以,在能够继承徐州之前,刘备必须在豫州保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即便不能控制整个豫州,也需要尽可能控制豫州大部分地区。那个时候,刘备就能组建起相当规模的人才班底,足以在徐州内部安插自己的亲信,达成对徐州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实力仅限于几个主要的城池。

    而刘备要立足豫州,就必须要得到陶谦的支持,毕竟现在南边的袁术、北边的曹操、西边的郭贡全是敌人,只有陶谦算得上是铁杆盟友。在得到了陶谦的支持之后,刘备的下一步动作,自然就是募民垦田、训练军队、任用贤才,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而这一切,依旧要以得到豫州刺史这个官职为前提。

    所以,尽管之前刘备百般推辞,但是其实他的心里是非常想要得到豫州刺史这个名号的。但是如果他一开始便答应了,就显得过于急切,不如等实在不能拒绝的时候,再答应下来,这样,便是出于大义,不得已而为之,并非野心昭然了。

    这无关乎虚伪和真诚,不过是政客间最最常用的小手段而已,陶谦并不反感这种东西。他自然希望刘备只是一杆枪,他往哪指就往哪刺,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还不如期望刘备更聪明点,会自动去刺他想让他刺的敌人。

    刘备答应下来之后,陶谦的心情显然又好了几分。趁着这个机会,刘备又道:“我与徐文嚮徐司马颇为相得,备若屯兵豫州,实在少人可用。陶公可否借徐司马与备?”

    徐盛勇猛果毅,有大将的潜质,陶谦本有些不舍,但想了想,徐盛终究是将,刘备则可以为帅,因将而失帅,并不划算,便答应了。又转念一想,道:“既然玄德部下无人可用,徐州在野之人,玄德尽可延请,以求人尽其才,不使有沧海遗珠之恨。如何?”

    刘备拜谢。

    应许了这样的条件,陶谦也不觉得有什么损失,他在徐州的风评虽不算差,但徐州的大部分真正优秀的士人,比如张昭、张纮等人,并不买他的账。若是刘备真能把这些人收为己用,甚至发掘出什么在野的大才,陶谦也只会高兴,毕竟这从总体上还是加强了抗曹联盟的力量,总比自己不能用,让人才外流要好。

    刘备也明白陶谦的打算,所以颇为感激陶谦的深明大义。若是换了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之人,比如袁术,自己不能用,也不愿意让别人用,那刘备便只能徒呼奈何了。

    晚间,陶谦下令设宴庆功。两边的文官武将,俱得以列席。既然是庆功宴,自然不会吃吃喝喝便结束,还有鼓乐伴奏,然后是兵卒的刀舞、牌舞,以耀兵威。有兴致的武将,则上场舞一手刀剑助兴。一时间刀光剑影,夹杂着诗文歌赋,倒是颇有人才济济的样子。

    可惜在王翊看来,这只是表象而已,除了陈登、赵昱几人,几乎没什么可用的。

    徐州不是没有人才,第一流的,如张昭、张纮、鲁肃,次一等的,如诸葛瑾、步骘、徐宣、陈矫,可惜这些人,陶谦不是请不动就是没发现,所以才常常败于他人之手,军事上还要倚重泰山人臧霸和幽州人刘备。

    当然,对刘备而言,这些人没有被陶谦任用,才是好事,否则刘备短时间内,如何有机会充实、扩大自己的班底?陶谦短暂的虚弱,或许更有利于刘备长久的发展。

    王翊这般想着,忽然吓了一跳,他向来自诩为真诚正直之人,然而不过当了一两年的小官,几个月的谋士,就变得如此黑心。算计别人、损人利己的想法如浑然天成,没有半分刻意之处。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信矣!

    这一番大庆功宴,在众人的喧嚣之中,一直持续到了戌时三刻左右,方才结束。官吏、军将们各自拜辞,或是互相搀扶,或是在亲兵的扶持下陆续离去,只剩下几个核心的人物。

    多数人的盛宴已经结束了,而少数人的盛宴,才刚刚开始。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