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皖口筑城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季汉风云录第二十六章 皖口筑城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明公,淮南捷报!”刘备方到堂上,陈群便送来一大捆竹简。

    刘备吃了一惊,道:“这么多?”

    陈群笑了笑,道:“除了征南令诸葛记室写给明公的战报,还有征南给明公的上书,以及举荐几位隐居淮南的名士的荐书,嗯……好像还有一封征南给明公的私信。”

    刘备接过,问道:“长文读过了吗?”

    陈群道:“只读了征南的战报。”

    刘备点了点头,一边读战报,一边随意问道:“子弼给我的私信怎么会在长文你的手上?”

    陈群笑了笑,道:“想是送信的人弄混了。”

    刘备没有多问,道:“子弼此番大捷,江淮之间初定,应当尽早选任官吏,恢复秩序。长文可行文陈公玮,让他把自己推荐的人选报上来。还有,此次子弼征南,平定了淮西、九江二郡,九江太守仍是陈公玮不变,淮西太守一向悬而未置,长文有什么人选?”

    陈群有些魂不守舍,随意答道:“一郡之守,不可仓促以定,群尚无合适的人选。”

    刘备读完战报,又读了刘备推荐张范、张承、何夔、郑浑四人的荐书。便道:“长文觉得,这四人是否可用?”

    陈群道:“累世清名,忠诚正直,各有才能,明公可以先请来见见,然后再斟酌选用。”

    刘备点了点头,道:“我早就听说郑文公清廉公正,又在当世有盛名,久望一见。如果传言不虚,有经济之才,我想迁诸葛君贡为淮西太守,然后让郑文公接任汝阴郡丞,长文意下如何?”

    陈群想了想,道:“不如先让他在明公的征东将军府任职,然后再量才选用。”

    刘备想了想,便答应了。

    读完四人的荐书,刘备又开始读王翊的上书。王翊的上书倒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内容,就是简要讲了一下此次寿春之战的经过,检讨了一下因为大意而损失惨重的过错,陈述了自己紧急南下追击孙策的缘由,然后分析了一番淮南、江东的局势,建议趁此机会,插手江东。此外,还提到了承制任命刘馥为寿春令的事情。

    “叔至,安排人去通知子布、子敬和诸曹从事、掾吏,四日之后议事。”刘备吩咐道。

    此番淮南初定,整个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是否需要稍作调整,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来这样的会议是必须要有王翊参加的,毕竟他才是一直以来刘备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同时还是主要的几个执行者,但眼下王翊肯定无法到场,也就只能让远在豫州的鲁肃过来一次。

    在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核心的情况下,刘备要同时维持对豫州和徐州的控制,真的太困难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备不得不把自己的主要班底留在豫州,而自己坐镇徐州——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算是幸福的烦恼——地盘扩张太快,自己的人才储备尚不足以全面控制这样广阔的地域,只能控制几个关键要点,进而辐射全局。

    刘备正在沉思,陈群忽然道:“征南气度恢弘,胸襟宽广,明公麾下的人才,半数都是征南所举荐。征南推荐的人才,往往以处士之身,一被任用便做到县令、县长这样的官职,甚至高居郡守、国相。虽然征南眼力过人,推荐的人从来都很称职,但我朝用人,自有制度,即便是当今乱世,也应该先为吏,再为官,这样才能体察上下,明察秋毫,履行好职责。群以为,征南常常让明公破格提拔人才,这是开了不好的先例,而对那些兢兢业业的吏员有所不公。如此下去,若是形成常例,人们将会为了走捷径而讨好当权之人,却不愿意踏踏实实积累功绩。长此以往,将没有人愿意踏实苦干,都热衷于迎合当权者的喜好,以谗佞阿谀为风尚,以善于揣摩上意为美德,这难道是明公所希望出现的事情吗?现在明公何征南都是慧眼如炬之人,当然能够分辨官吏的才能高低,让那些庸碌无能却善于溜须拍马的人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但是明公和征南现在尚且有留意不到的地方,何况百年之后呢?所以群希望明公能慎重考虑。”

    听了陈群的话,刘备道:“长文说得不错,不过那时基业草创,旦夕有倾覆之虞,所以也只能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如今形势不比当初,自应稍作改变。长文的话,我记住了。”

    陈群拜谢。

    刘备忽道:“长文莫忘了,你也是子弼举荐之人。”

    陈群唯唯称是,告辞离去。

    片刻糜竺和孙乾同时到来。

    糜竺目下以徐州别驾之职,兼领彭城相,做得很是出色,在糜竺的治理之下,久经战乱的彭城生机渐渐恢复,秩序井然。所以他偶尔会来郯城向刘备汇报工作,孙乾管理簿曹,在很多地方都与糜竺此前负责的部分重合,故而时常一同讨论问题。

    刘备请二人坐下,问道:“此次子弼写信给我,问我之前许诺他的田地、宅邸置办得怎么样了。子仲与公祐恰好到来,也免得备去信询问。”

    糜竺答道:“彭城屡经战乱,人口大减,置办田宅不难,竺已经按照明公的安排,在彭城为子弼置下田三十顷,城内城外美宅各一座,僮仆百余人,想必能够让子弼满意。”

    孙乾道:“郯城这边,也有田三十顷,宅院两座,至于仆人,还得征南自行安排。”

    刘备满意道:“既然如此,我这便去信告知子弼,好让他高兴高兴。”

    孙乾不解,问道:“我听说征南在明公创业之初,简单朴素,亲善下人,食无粱肉,衣无绮绣,睡觉的时候铺上一张席子就能安枕,而一旦立功得到奖赏,就把立刻财货全都分给士卒,自己分毫不留下,清廉无私,如同完人。为何到现在,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却变得斤斤计较,贪财好利,时常向明公讨要赏赐呢?”

    刘备笑了笑,道:“子弼这是把备当做秦王了,想要用这个来让备安心啊。不过备岂会像秦王那样寡恩多疑呢?如果没有子弼,备现在不知还在何处寄人篱下,所以但凡是子弼要的,备一定不会吝惜,但凡是诋毁他的,备也一概不会听信。备深知子弼品性,可是子弼却还不够了解备的为人啊。”

    糜竺道:“即便是古代的贤君名臣,也比不上明公和子弼之相得。”

    孙乾亦笑。

    ……

    “启禀中郎,赵都尉前锋已到居巢,除了捉到百十名掉队的孙策军的士兵,没有发现孙策主力的踪迹。赵将军审问俘虏,得知孙策三日前已过居巢。”王翊正行军间,前方赵云遣人来报军情。

    王翊立刻道:“告诉赵将军,我们不去皖县,直接去皖口。”皖口,就是后来的安庆,现在虽然尚未设县,但后来乃是长江上的重镇,也是渡江较为容易得地方。按照陈登和王翊的推测,孙策若要渡江,也只能选此处。当然,寻阳也可以作为渡江地点,但路程却要远很多。

    现在孙策已经暂时摆脱了腹背受敌的境地,一旦得到一定时间筹备,要渡过大江并无困难。而刘备军却因为种种限制,不能随便过江,因此在江北堵住孙策就很重要——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孙策六月二日就进入庐江郡界,三天之前就经过居巢,而今天已经初十,在前有狼后有虎的情况下,孙策必然穷尽潜力,全军疾行。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掉队的也不过百十人,可见其治军很有一套。

    根据种种情报,王翊推断孙策的兵力当在一万人上下,至多不超过一万三千人,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多,但在皖口这样的大渡口,要渡过长江,一天或许有点仓促,但两天足够了。加上找船的的时间,三天时间绝对不算紧张。也就是说,现在孙策已经大概率过了长江。不过虽然如此推断,王翊还是要到皖口看看,不然又岂能甘心?

    当日傍晚,赵云的前锋赶到皖口,孙策已然渡江。

    十一日清晨,王翊的后军也赶到,入眼的除了滔滔江水,就只有几只两三丈长的小船在水中摇晃,仿佛在嘲笑王翊的迟钝和缓慢。

    “禀中郎,陈国相军至三十里外!”王翊正看着江水发呆,一名哨骑来报。

    王翊清醒过来,重重顿足,下令道:“令各军扩建皖口渡头,临水选址,筑城造船,预备南渡。子龙、文达,我们去见陈国相。”

    ……

    “登见事迟而不明,不能临机决断,以至于纵走孙策,留下大患,惭愧!登已经上书自陈此过,请明公治罪,此番若有用得到登的地方,登愿效死力!”两军相见,陈登先行下马,上前答话。

    王翊道:“孙策用兵,长于驱驰,周瑜设谋,难于测度。且元龙与孙策兵力相差无多,对峙日久,孙策得以暗中逃脱,元龙不过是一时不察,算不得什么大过,不必如此自责。”

    陈登叹道:“终究是遗患无穷。”

    王翊笑了笑,道:“其实孙策渡江,也未必不是好事……原先刘扬州在江东自有主张,我等不好插手。眼下孙策渡江,刘扬州非其对手,我等自然就有行事的机会。江东虽然地广民稀,但若是孙策兼并四郡,善加治理,也可得十万之兵,倘若我军北上或西进,亦是大患。如今我们有机会跨有江南江北,机不可失。我已经上书明公,请他派大将统摄诸军,攻取江东。”

    陈登吃惊道:“中郎不愿领兵?”

    王翊失笑,道:“征南以来,翊饮食不安,睡眠不宁,唯恐托付不效,辜负了明公厚望。因此前后不过两三月,却瘦了十斤有余,在这样下去,我就只剩骨头还在了,所以我打算向明公讨几亩地,几座宅院,好好休养一段时间。”

    众人皆笑。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季汉风云录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季汉风云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季汉风云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季汉风云录》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